首页 每日人物 内文

看不见的疾病,与不被理解的亲人

2023年10月30日 文/ 曹婷婷 编辑/ 易方兴

陈馨幻想,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在睡眠场景中记录下重要的身体数据,既能让关心有落脚,又不会影响父亲的生活。

研发人员同时也是子女,是父母。当面临相同的困境,他们希望用科技来解决现实问题,无感监测技术出现了。

现在,人们可以从具体的心跳、呼吸和睡眠来关心至亲。这些身体数据,就像海上风暴前的预警,有时能挽救亲人生命。

文 |曹婷婷

编辑 |易方兴

运营 |橙子

困惑

陈馨感到庆幸又后怕。如果不是看到父亲反复起夜的数据,没人能及时说服他去医院检查。而被堵住的那五根心脏血管,再晚一个月,就可能在父亲逐渐老去的身体里掀起狂风。

陈馨34岁,来自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上面有五个哥哥姐姐。虽然做子女的都已经成家立业,但面对父亲,还是保留着孩子的面孔,有不知道如何是好的苦恼。

“因为从小把我们几个抚养长大很不容易,所以我爸就什么事情都自己扛。”不同于母亲会主动表述身体哪里不舒适,几个子女最忧心父亲。父亲今年66岁,有基础疾病,更让人放心不下的是,就算身体哪里难受,父亲也不会主动开口。一旦谁表达对他的关心,问他是否身体不舒服,他的回应常常是“没有。”

就连常规体检都需要连哄带骗。要带父亲做胃肠镜,有时得哄着,“发明了一种新胶囊,吞下去就能做检查。”到医院后,父亲如果不配合,再拿出杀手锏,“一万多块钱已经付了,不检查就打水漂了”。还有一回,陈馨的大姐甚至还邀上父亲的老伙伴一同体检。

随着年纪增大,父亲的逞强越来越藏不住。去年,陈馨结婚,父亲独自开车4小时,从深圳回老家发喜糖。返回深圳那天晚上,血压一度飙升到190。当天晚上就住进医院,还好送医及时,“再晚来真的有生命危险”。那次就医,子女们抓住机会让父亲做了全身体检,结果就查出了呼吸暂停。

自那以后,几个子女商量,不能再任由父亲隐藏身体状况。虽然买了呼吸机,但他们还是担心睡梦中出现意外。父亲打鼾,父母分房睡几年了。怎样不牺牲母亲的睡眠,又能在夜里照看父亲,成为几个子女的难题。

▲图 / 视觉中国

黄宇也有相似的忧虑。他有一个10岁的儿子,刚上小学时,查出来生长发育偏慢。做家长的,除了带孩子做昂贵的生长发育治疗,还想力所能及多做一些努力。睡眠,成为了父母的心头牵挂。“比如说晚上关着灯他也睡下了,但是不是真的睡着了?睡眠的情况怎么样?”

这个疑问也盘旋在赵佳音丈夫心头。34岁的赵佳音今年初怀上双胞胎,但又恰好遇上丈夫不得不频繁出差。孕育着两个生命,她的身体逐渐变得沉重。从怀孕三四个月开始,赵佳音习惯的侧趴睡基本不可能了,连平躺也有压力,“会呼吸不过来,需要一定的斜度,又要对我的肚子有一定的支撑。”睡不了整觉,多的时候要起夜四五次。出差在外的丈夫对孕期变化反应迟钝,“他有时就会觉得我看你好像很早就(睡了),怎么还会睡不好或者怎么样的”。

家人们想关心却无从下手,想理解却找不到原因。陈馨曾经想过,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够代替他们,在睡眠场景中记录下父亲重要的身体数据,既能让关心有落脚,又不会影响父亲的生活。长期积累收集的身体信息,还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台仪器,当出现异常值,本身就是一种预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副院长孙剑曾表示:“我们临床看到过很多‘惨痛教训’,很多人得了病以后才后悔发现太晚,实际上,很多慢性病可以提前发现,很多危险因素提前处理掉,就不会变成疾病。”

显然,每个人都尚未建立起自己的身体数据库。据《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5(2022)》显示,2011年至2020年,中国的健康检查率从25.47%增至30.52%。而2018年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抽样数据显示,33.8%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从未做过健康检查。

人在健康状态下,疾病是一种遥远的形容词,但爱一个人就希望为他考虑周全。陈馨在网上四处搜索,“也在亚马逊看看海淘有没有国外的产品,一直在找,但很难找。”

寻找

同样的寻找也在发生。段侪杰做研发,一次和父母的交谈,让他想研究无接触监测身体状态的技术。

段侪杰安家在深圳,40岁出头,平时很难常回河南老家看望父母。有一次,父母无意中向他提起最近睡不好。虽然第一时间给老人家买了健康手环监测,但时不时需要充电,戴着睡觉也不舒适。摘下来,就容易忘记戴上,那一天的数据就会缺失。忘记的次数多了,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段侪杰开始琢磨,有没有这样一款产品,让技术再往前探一步,从贴身佩戴到无接触使用,仍可以监测用户的健康情况。就像“悬丝诊脉”,古时只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脉搏上,御医就能通过丝线另一端感知脉象诊治病情。

新时代的技术能不能直接拿掉这根丝线,还能做到“望闻问切”?

段侪杰和几位技术伙伴碰面。其中有一位名叫龚龑,也是后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经历过朋友的突然离世,受到极大触动。前一天晚上还在给对方发微信,没收到回复,第二天才知道手机那头的人突发心梗,年仅33岁。

行至中年,变化让人更理解健康和关爱的含义。段侪杰自己也亲身感受过超标的体检数字。年轻时熬夜、压力、喝酒,但“一直觉得自己身体很好”,等到血压升到140,发现体内早已经在密谋抗议。他这才注重起运动、睡眠和饮食,两个月时间血压降到120,血管硬度也有明显改善。

他们一拍即合,都愿意投入到这项新技术的研究中。2021年,他们成立华屹科技公司,组建起技术团队,着手研发,并邀请到国内在雷达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二三十年技术积累的顶尖学者,来担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首先摆在眼前的是技术难题。需要寻找一种介质,能够穿透空间,监测人体的呼吸与心跳。他们想到了毫米波,以此作为传感器,将人体细微震动连通网络,用数据呈现。但随着用户姿态变化,体型不同,得出的心脏信号并不稳定。

又经过多次尝试,“从天线的角度,从雷达的角度、从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的角度,一个一个试验”,最终,他们创造出一款硬件产品,在其中内置自研的软件与算法,共同辅助毫米波来监测用户身体数据。“可以理解为产品会有一个电磁波,这个电磁波能够穿透衣服、被褥,测出人体生理机制导致的微震动,得出心率、呼吸等数据。”

技术有了,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验。最初设想的适用场景较为有限,与更多人触达,才能找到帮到更多人的方案。

▲图 / 视觉中国

于是,团队成员分头行动。有人一家家地去养老院拜访,“把深圳百分之五六十的养老院跑了一遍”,同老人们聊天,想了解老人们对于产品的更多需求。有人负责与医院沟通。

准确性是重要指标。团队成员一直在医院展开相关临床试验,而在得到了OPPO的帮助后,相关试验得以更加顺利地推进。

OPPO有专门研究健康领域的健康实验室。尽管华屹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但与OPPO有相通的“科技为人”理念,得到了OPPO的帮助。

OPPO健康实验室负责人曾子敬曾表达推动这件事的决心:“做健康这件事,除了硬件开发、算法开发、软件的开发,也要做临床的验证,临床的验证涉及人的实验,除了硬件、软件、算法,还要和人打交道。很小的团队或者很小的公司很难扛起这件事。OPPO作为国内最大的科技企业之一,软件和硬件都有,我们有能力做这件事。”

专业人员不断摸索研发新技术,如陈馨这样的普通用户,也经历了试错的过程。

想关心不处在同一空间中的家人,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安装监控。因为陈馨父亲有高血压,子女们“担心万一他什么时候晕倒”,但装监控的想法一提出,父亲坚决不同意。

关爱和隐私需要平衡。黄宇的儿子逐渐长大,也在几年前频繁抗议卧室装监控,“觉得我们在控制他”,黄宇和妻子决定尊重儿子的想法。

他们又尝试手环、手表,但都因为充电、不习惯、影响睡眠等诸如此类原因,难以起到夜间监测身体状态的作用。

直到发现这种无感监测身体数据的新技术。

看见

关心一个人时,人们喜欢叮嘱“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有了新技术辅助,就能从具体的心跳、呼吸和睡眠来关心至亲。

这些身体数据,就像海上风暴前的预警,有时能救命。

陈馨的大姐是医生,一次偶然参加会议,在展厅看到这款无感技术监测产品,她当即买回家。检测仪外观看上去,只是一款普普通通的小夜灯。几个儿女担心父亲抗拒,于是顺水推舟说给卧室装夜灯,一致对其隐藏功能保密。

父亲没有发现。儿女们悄悄建了微信群,每天截图父亲当天的身体数据发到群里。“有一个柱状图,深睡、浅睡,几次清醒离床的时间点上面都有监控。”安装几天后,子女们就发现了异常。嘴上说着没事的父亲,夜里总会离床两三回。

那段时间,几个子女找到说辞追问,“我们就说妈妈说你最近好像起夜比较多”。父亲这才松口,“半夜有点胸闷起来透口气”。但一提到去医院,“坚决不去”。一个月后,子女们找到机会,趁带母亲做检查,劝父亲去了医院。

“一查吓一跳”,才发现父亲身体里潜伏着随时被触发的危机,有五根心脏血管堵塞。“医生问他堵了5根血管,自己身体没有不舒服吗?我们都蒙了。”后来才知道,人的身体有代偿适应机制,但如果不干预,就很可能出现突发疾病。

很快,两个月时间,陈馨父亲连做两场手术,先做心脏搭桥,再植入支架,疏通了五条血管。

陈馨很感慨:“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很难得,刚好那时候我姐去参加了会议,他们公司也去参加了展会,就了解到那个产品。”

▲图 / 视觉中国

黄宇也从数据中,琢磨出了儿子的生病规律,他也希望能早一点,再早一点,发现生病的苗头,提前掐灭。“只要看到心率比平时高了,就很可能要生病了。”

黄宇和妻子工作繁忙,工作日早出晚归,全靠爷爷奶奶搭把手照顾,只有周末能多陪伴孩子。孩子一旦生病,就像蝴蝶振动翅膀,给家庭带来连锁反应。碰上娃周末生病,黄宇就会落下爷爷奶奶的埋怨。此外,还得惦记着给孩子请病假、安排最近的工作以备请假照顾孩子等更多的考虑。

黄宇至今记得,儿子第一次发作惊厥时的场景。“很吓人,平时老人带得好好的,周末的时候手舞足蹈地在椅子上玩儿,结果突然间就两眼一翻白倒下了。”几秒钟里,正在洗碗的黄宇冲过去一把接住儿子,“还好没摔到脑子或颈椎”。儿子在怀里抽搐,黄宇心急如焚,抱着就往外走,打不到车,“因为小孩已经口吐白沫了,就担心会死”。好在送医及时,儿子得救了。但这种恐惧他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后来听说羚羊角粉能治疗,黄宇托人从香港买来,遇到孩子发高烧就服用一点,“买得特别多,因为怕”。一次偶然听到朋友推荐这款无感监测产品,他立刻买来试用。

对孕期的赵佳音而言,某种程度上,这些数据帮助丈夫找到了关心和理解她的线索。

孕期生理和心理都酝酿着隐秘的变化,丈夫又常常不在身边,“他有时候没有办法给我足够的关心或他理解不了我的状态时,我就会比较崩溃”。

有一回,俩人说好等丈夫回家做饭,结果丈夫临时有工作,又没有及时告知,比说好的时间晚了半小时。那天,她只能挺着肚子自己下了碗面。“相当于我一个人吃三个人份,确实我的身体状况我控制不了,有时候可能半个小时前我还很饱,半个小时之后就觉得我需要吃东西了。”

尤其是自己的睡眠问题,碰上丈夫出差,夜里难受醒来,也只能自己调整心态和入睡动作。直到数据能量化她的身体状态,丈夫发现她明明晚上十点就躺在床上,但数据显示两个小时后才真正入睡。他立刻关心妻子,才明白妻子“睡得不好”的原因和细节。

丈夫越心急越不会表达,他从事IT行业,对技术敏感,后来辗转通过朋友提前拿到无感健康监测产品。“他能够有一个抓手,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孕中后期,赵佳音夜里入睡还会呼吸不畅,丈夫还会观察她的呼吸频率,准确表达关心,主动询问家里需不需要备氧气罐。

▲图 / 视觉中国

改变

量化了每一次呼吸和心跳后,与身体的联系被建立起来。

出院后,陈馨的父亲需要在家静养。经历了两场大型手术,“整个人变化特别大”。他逐渐承认疾病的存在,注重起保养。为了让老人家有事可做,子女们坦白了小夜灯的秘密。老人家并不排斥,甚至主动留意起自己的健康数据。如果睡觉指标都不错,“就会挺有成就感的”。

赵佳音的丈夫也申请到减少出差,每天都会多次关心她的状态,“知道他老婆已经是一个很需要关怀、需要更多关心的对象了”。丈夫主动给赵佳音买了一款孕妇枕头。几个枕头摆成一组,能稍微给身体支撑,多少能缓解身体的不适。

支原体肺炎肆虐的这段时间,黄宇的儿子也中招了。还是周六,他通过设备看到儿子心率最高到116,预感孩子可能要生病。“就赶紧吃药,不成也有心理预期说接下来大人怎么安排。”提前请好假后,果然,孩子周一出现了症状。

但去了医院,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支原体肺炎还是甲流,连住院也得排队。“假如这个东西能相对成体系一些,我们就没有必要跑去排队,很受罪。”黄宇还希望无感技术能向外延伸。

新技术解决了家庭具体的困惑,团队的努力也获得了认可。这款名为“望切”的技术最终成为今年OPPO“微笑提案“全球TOP5项目。决赛于10月18日在新加坡举行。段侪杰回忆:“得奖之后团队很兴奋,健康这条路很正确但也很难,这个认可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做事。”

这条正确但困难的路,正是OPPO努力推动的方向。2022年5月8日,OPPO在世界微笑日正式启动“微笑提案”项目,面向全球科技工作者、创业者和社会科研力量,征集并赋能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当时的主题是“致善创新”,关注“科技无障碍”和“健康数智化”两大课题。

让科技照耀具体生活的是不变的初心。为了延续“致善创新”的理念,OPPO今年再次发起了“微笑提案”,下设“科技为人”和“绿色未来”两大课题,重点关注和智慧健康、科技无障碍有关的社会议题,面向全球征集创新技术解决方案。一群默默无闻的科创工作者和星星一般照亮生活的产品被发现。

▲2023年OPPO“微笑提案”全球Top5。

除了“望切”,今年入围全球15名的提案还有许多充满对人的关怀。

一对印度的兄弟,当他们发现邻居家的小女孩因为听力问题,生活中仿佛有许多堵无形的墙,他们渴望能解决听障群体的困扰,后来研发出“平价”可穿戴式耳机设备 —— Impulse 无创人工耳蜗。

“印度有很多贫困人口,无法支付手术费用,但我们不想让他们的一生都因此而寂静无声。希望 Impulse 的出现,可以让更多人聆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

参加“微笑提案”后,他们希望能通过 OPPO 获得更多专业指导、技术辅助、研发资源、资金支持和商业合作机会。更重要的是,Impulse 的存在和价值将被广泛了解和传播,帮助更多听障人士。

一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母亲,儿子患有重度语言障碍,需要长期在言语中心接受治疗。多年的亲身经历让她意识到远程治疗的必要性。后来她创立Mila4AI,专注于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语言障碍康复训练平台 —— EZSpeech。通过参加今年的“微笑提案”,她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到新技术对语言障碍群体的帮助。

正如OPPO研究院院长廖劲松在全球总决选现场所言:“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微笑提案’,让更多人看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传递科技创新的善意。”

(除段侪杰外,受访者均为化名)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