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港交所再掀IPO浪潮,2024会是医药上市大年吗?

2024年2月15日 文/ 小米 编辑/ 江芸 贾亭

“资本寒冬”中,各大生物医药企业正陷入资金链紧张的尴尬,通过香港IPO登陆资本市场来缓解手头拮据,似乎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据健识局的统计,自2023年12月至今,健康160、健康之路、圆心科技、太美医疗、浙江同源、讯飞医疗、九源基因等11家公司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上述公司业务范围涉及互联网医疗、创新药、疫苗等多个领域。

A股IPO“阶段性收紧”,让香港资本市场成了中国创新医药企业的最佳选择。

自2018年香港启动上市制度改革,允许未有收入、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以来,港交所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生物科技生态圈。2023年11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香港在全球经济体中仍然具有强大的优势。他还透露了一系列刺激香港股票市场的举措,包括下调股票印花税和检讨实时数据的服务收费框架。同时,港股会简化从创业板到主板转板的过程,并降低发行人合规方面的要求。

港股18A新规和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给尚未盈利的药企开辟“绿色通道”,也为一级市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退出机会。

业内普遍认为,对于一些无收入非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港交所还是最优上市地。港交所有成熟的机制、明确的规则、可控的时间表,预计2024年是港股的大年。

“要给投资人有所交代”

2023年以来,中国医药产业整体投资的节奏放缓,很多投资机构持币观望,决策变得更为谨慎。而在12月至今,头部企业仍蓄势待发,递交IPO申请,展现生长韧劲。

健康160、健康之路、圆心科技三家互联网医疗公司,于2023年底相继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希望募集更多资金便于公司长期发展。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单一,上述三家公司均属于亏损状态,短期也不能实现全面盈利。港股成了这类型公司最有可能融到资的市场。

今年1月,太美医疗、讯飞医疗同样计划赴港上市。多位业内人士向健识局表示,目前依然看好医疗健康板块的投资,但建议申请IPO的企业能准备2-3年的现金流。

创新药企也在寻求香港资本市场的支持。健识局获悉,尚未商业化的同源康医药于2月4日向港股提交IPO申请,目前公司共建立11款药物管线,核心产品 “TY-9591”是从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修改得来,今后能否通过Ⅲ期临床试验,存在不确定性。

尽管九源基因和华昊中天的核心产品已上市,还需面对药品集采和灵魂砍价等诸多政策挑战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此外,讯飞医疗、康乐卫士、陆道培医疗集团等纷纷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希望从资本市场募集更多资金便于公司更快发展。

扎堆想上港交所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医药产业创新企业都已走到资本投资的5年平均期限,投资人想尽快退出。

有业内人士向健识局坦言:2015至2018的三年是医药资本风口时期,不论当时融资多少,哪怕只融资1元,成功上市就是对之前的投资人有所交代。

港股依然是企业最优上市地

不可否认,医药企业融资是全球性难题。

医药行业很多优秀的企业早期盈利能力不足,如果不能获得大量资本的支持,就会遭遇被跨国药企收购或破产的命运。

目前A股医药板块IPO审批收紧,港股尽管流通性偏弱,但由于规则完善,透明度高,受干预少,是全球效率最高,最公平、成熟的市场之一。

早在2018年4月,香港交易所修改规则之后,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IPO。这也让港股成为医药大健康公司的首选上市地。截止目前,超60家企业递表上市。百济神州、康希诺、诺辉健康等实现盈利,摘除了“-B”标记。

不过,2022年至2023年,中国医药产业投资遇冷,机构投资者适当调整策略。他们均认为:医药生物行业不太可能出现报复性的反弹,应该是一个理性或者是相对慢的回归。

过去几年,医药企业为登陆资本市场已讲太多的创新故事,如今若想继续争取投资者的信任,就必须展现公司商业化的能力,形成公司良性发展的正循环。

而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2023年科伦博泰、药明合联这样的企业能够成功在香港上市,依托的是科伦药业与药明生物良好的业绩表现及稳定的预期所致。拆分核心业务可能是今后医药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重要手段。

企业是否选择拥抱资本市场,无疑要看发展节奏,不能一拥而上。

撰稿丨小米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韩瑾睿

图源|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