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新冠“松绑”,医药行业憋屈了3年,将迎来全新机会

2022年12月27日 文/ 烟酰胺 编辑/

盼望已久的“全面放开”真的来了。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宣布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将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甲类、乙类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对传染病的分类。艾滋病、狂犬病、肺结核等均属于乙类传染病。这类传染病通常易于防控,或者并不致命。

过去新冠一直是乙类传染病,但按照甲类管理,表明国家对其十分重视。调整为“乙类”后,新冠病毒传染源的发现和管理方法都要改变,如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隔离,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核酸和抗原等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等。

过去围绕新冠疫情的所有医药产业链都将被拆散重组,因疫情防控而受影响的医药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会。

新冠疫苗,还有必要打吗?

12月14日,国家卫健委刚刚决定要开始打新冠疫苗“第四针”。

最新的《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的通知》提出,可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也即“第四针”。

但近期的疫情动摇了不少人对疫苗的信心。虽然毒株弱化,感染者死亡率大大降低,但在国内大基数人群前提下,还是有不少老年人之外的感染人群面临高风险。同时,我国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4亿剂次,3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超过90%。从现实状况来看,疫苗高接种率似乎没有阻断病毒感染。

国家卫健委一直没有披露过具体的感染信息。但汇总各地信息,这一轮感染北京、四川感染比例最高,均已超过50%,不少地区的病毒传播还在加速,尚未达到峰值。1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专家吴尊友在《财经》年会上表示,估计今冬疫情感染率在10%到30%。

很多人疑惑:既然疫苗无法避免感染,并且重症率和病亡率总体不高,那么接下来还需要继续接种第4针,甚至定期接种新冠疫苗吗?

《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明确,要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在重症高风险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各地要根据部署,周密组织实施,优化服务形式,继续做好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

中国推进接种新冠疫苗一直本着“自愿接种”的原则。但实际操作中,接种疫苗往往会和参加大型活动等联系到一起。未来“乙类乙管”持续推进,加强针、“第四针”的约束力可能也会随之调整,不再与民众行为挂钩。

众多开发新冠疫苗的企业,或许会面临疫苗少有应用的局面。

创新药,或将从支付端获益

与新冠疫苗绑定在一起的,还有个经费的问题。

美国已决定2023年开始将原来免费供应的疫苗变更为个人负担。中国眼下全程疫苗接种率超90%,未来新冠疫苗是否会“常态化接种”,要不要自费?这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医药行业的命运。

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曾披露数据,国内已接种32亿剂次疫苗,疫苗费用达1200余亿元。没有疫情打扰的2019年,医保总支出为2万亿元。也就是说,两年间新冠疫苗的支出,平均每年占到医保总支出的3%左右。

医保基金并不是铁打的。2018年开始,国家试点推行药品集采。集采的力度逐年加强,到2021年时,国家医保局组织开展了3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成为集采频率最为集中的一年。

集采的成果有目共睹,今年2月,国家医保局表示,国家组织集采的节约费用已超2600亿元。

另外,2015年开始尝试的医保价格谈判也死死卡住了创新药企的喉咙。2021年,医保总体谈判成功率首次超过80.3%,“灵魂砍价”一度出圈。今年6月,医保局发布《2021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示,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年内累计为患者减负1494.9亿元。

医保如此大力度砍价,除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之外,疫情防控支出也是很大的一块。医保基金一方面要保障正常的医药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疫情,因此从各个环节省钱的力度也就很大。2021年是为疫情买单的重要一年,集采和医保谈判也自然拼尽全力,力保医保基金不出现缺口。

如今,新冠病毒感染调级,意味着众多资源可能会重新分配。

在突发疫情之下,国家始终需要考虑全民的健康保障,间接影响了医药行业最大的支付端,并导致医药行业的整体颓势。即便是创新药行业,也在2021年的冲击下信心下沉。眼下,一切都迎来了转机。本就应该花在民众健康上的钱,将会更有力度支持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

对此,相关企业应有所察觉。

撰稿 | 烟酰胺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