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这些「道理」,我不再相信了

2025年4月17日 文/ 吕蓓卡 编辑/ 槐杨

不久前,《人物》发起了一项征集,「你拒绝过哪些习以为常的道理?」试图探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规训和标准,也以此分辨一些所谓的「必做之事」,其实「可以不做」。这次征集获得了120份回复,数量不算多,但很多读者写下了很长的文字,讲述内在的憋闷,以及面对「必做」和「应该」的规训,一点点醒悟和拒绝的经历。

在这些回复里,我们发现,大家鼓起勇气拒绝的「道理」,许多都非常琐屑,比如怎么叠被子、做笔记,吃多少饭、睡多少觉,也有许多非常日常,比如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结婚怎么生子、怎么当妈怎么工作……有人在拒绝后才意识到「道理」经常互相矛盾,比如既被要求「圆滑外向」,又说应该「礼貌自持」。一位读者听到过最荒谬的「指导」来自她的姑姑,「大学毕业之前不能谈恋爱,一毕业就结婚」。在当下环境中,女性经历着更多「道理」的束缚,无论是行为模式,还是社会时钟,在看清代价后,也是女性更迫切地想要拒绝。

拒绝意味着反抗,需要勇气,也需要一点时间。在读者的来稿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拒绝发生于成年后甚至中年后。拒绝不全是个瞬时动作,很多时候伴随着挣扎和摇摆,在代价和自由之间反复衡量。但无论如何,我们分享这些「拒绝」的故事,希望在「必须」和「应该」的声音之外,提供多一种选项。

文|吕蓓卡

编辑|槐杨

「每个人有自己的生物钟」

「道理」带来的规训可以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但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节奏。

@冬夏 31岁 深圳

我最早放弃的人生道理是「不许浪费粮食」。

我从小肠胃不好,每次吃饭到最后总是会剩一口混着菜汤的冷饭。因为这口饭,我不知道挨了长辈多少批评和打骂,导致童年有段时间吃饭成为阴影。长大后我反复去想,为什么食物没吃进肚子里就是浪费?因为害怕浪费粮食导致吃坏肚子甚至吃出人命的例子大家明明也都听过见过不少,为什么依然有人那么坚持?这难道不是一种道德绑架么?

独立以后的某一天,突然发现没有人盯着我逼我吃那口饭了,从此,吃不下的那点饭我会倒掉。食物和时间和金钱一样,我不会故意浪费,也不会因为浪费了一点就背上巨大的心理包袱。浪费就浪费点吧,不会被雷劈的,我跟自己说,下次少点一些。

@小南 21岁 北京

从小,我被教育要把所有事情都规划得整整齐齐,要列每天的作业清单,桌面不能乱,床铺不能乱,东西从哪儿拿的要放回原处。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听进去了就马上整理。网上也有自律学习博主传授方法,笔记要规整美观,资料要用专门的资料夹分类放好。我跟风了一阵,买了很多颜色的记号笔、很多收纳用品,但总是过个两三天又回归原样。

我桌面上总是叠着不同学科的书,每次都等到一天学习结束才会收拾一下。我也不爱记作业,就靠瞬间记忆和问同学。过去,我以为是自己记性太差,后来发现,我真的做不到一切都井井有条。

@ 陆子黎 20岁 杭州

我拒绝「每天都要在12点前睡觉」。对我来说,10点上床11点睡觉像天方夜谭,白天跟人社交耗费那么多精力,晚上一个人独处是我充电的好时机,为什么一定要睡觉?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凌晨1点左右睡没什么不好。每个人的生物钟就是不一样的。

@芷朵 18岁 西安

拒绝「每天起床要叠被子」。我会把被子铺平铺展但就是不叠,父母让我叠我就再睡进去。在我誓死捍卫后,家长也对我少了些操控。

@皮皮力 32岁 武汉

家里人希望我按照传统的仪式办婚礼,但我觉得,既然是我的婚礼,就应该自己做主。激烈拉扯好几年,最后我胜利了。我的婚礼非常简单,没有拍婚纱照,没有乐队,更没有接亲送亲,就是简单的吃席,我非常满意。

@ 靖琦 21岁 北京

我拒绝剪掉我的头发。家人和很多老师都认为男生就应该短头发,高中学校还规定男生必须是寸头,现在上了大学,我真的拒绝剪头发。我越来越喜欢拍照片记录自己,更加自信了。

@寸头大姐 21岁 深圳

拒绝「女生一定要长头发」。因为下班时间晚,通勤时间长,头发又比较多,洗头吹头花的时间太长,休息时间被严重压缩,我想让自己轻松一点,剪了一直想剪的寸头,剩余头发长度大概3cm。身边人都说我怎么剪了个「男孩子头」,爸妈也很紧张,担心我这个发型找不到对象了。但我只是想顺从我的内心,别人说我的发型不好看不合适,我都能接受,无所谓。剪完寸头后,别人看到我都会客气很多,这是寸头的威慑,也是做自己的魅力。

@ 蘇 32岁 福建泉州

我拒绝化妆。过去,我认为化妆是精致生活的体现,看着镜子里精致的自己,能自信地走出去,给别人留一个好的印象,收获一个愉快自得的好心情。但这样并不令我舒服,我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妆容,担心肤质干燥挂不住妆,担心眉毛太粗影响整体面容,担心没有眼妆和眼影会显得太素,也会在大家讨论用什么牌子的化妆品的时候,产生不自觉的攀比和自卑情绪。这很折磨我。我越来越难素颜出门,意识到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状态。

不再化妆后,起初是有些胆怯的,我不敢直面他人的目光。但久而久之,我越来越不需要这些(装饰),依然能自信和愉悦。生活上,我也开始做减法,口袋能解决的东西就不再背包,不必要的东西断舍离,生活开始向着简单但并不单调的方向走,很舒服。

@kr 31岁 西安

怀孕期间,我听过太多「绑架」的话,例如你不吃补剂就糟了,不喝醪糟怎么会下奶,不喝荤汤哪里有奶水,你那么瘦孩子怎么会好,一个人怎么带得了孩子……导致我在孕期一度非常焦虑,生怕哪里做得不好影响孩子。后来遇到一个很好的医生,她告诉我,再好的补剂也没有我的状态重要,我开心、不焦虑对孩子是最好的,从此,我立志成为一个不盲从的妈妈。

生活中其实是变得麻烦了,我会查阅更多文献去论证,小到咖啡能不能喝,疫苗怎么打,大到启蒙怎么做。但知识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是很不一样,整个人更加松弛更加从容了。

图源电影《小森林:夏秋篇》

把工作留给明天

很多时候我们拒绝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时时刻刻无条件努力工作」。

@兜兜 33岁 广州

我拒绝按别人的「觉得」去找工作。去年年底遭遇裁员,当时我正在备婚,如果不马上找到工作,就会进入已婚未育状态,更难找工作。身边人都叫我找,我自己也觉得应该快速推进,可是上份工作留下的恐惧、焦虑还没褪去,还是需要时间来恢复心情,所以我没有致力于找工作,而是专心备婚。现在我结完婚了,心情也平复好了,开始更艰难的找工作历程,但我不怕面试官的judge,不怕新工作的困难。调整好状态:尽最大的努力找工作,接受一切的结果。

@崽崽 广州

我拒绝加班。曾经在一家影视后期公司做影视民工,它的工作时间标注的是早10晚8,但事实上,改片子熬夜到凌晨在这个行业是非常正常的事,凌晨一两点下班甚至通宵也很经常。我刚去的时候也是刚入行,并不清楚这些,只觉得到点就该下班,于是20点一到就拎包走人。由于导演总是通宵熬夜,所以我从来没在白天碰到过他,也就意味着,他并不知道这个公司竟然有一个人在正常上下班。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发现了,不出意外,这家公司变成了前公司。

我不是不知道加班的潜规则,但我自始至终不想妥协。后来去了不加班双休的电商公司,虽然这不是我梦想的工作,但内心权衡了一下,还是接了这个offer。虽然工作内容变得无聊,好在每天工作的时间也不长。生活变健康了,有时间练瑜伽听演唱会看音乐剧了。

@小z 25岁 北京

拒绝「失业后要立刻投入到新一轮的求职中」,我实打实地躺了一个月!不再想被社会时钟裹挟着往前走了,休养一个月在我漫长的人生里微不足道,但对此刻的我很重要,我就是需要休息。朋友和所谓前司领导隔三差五来问我进展,甚至有些人会一天一问,但我还是劝自己,这样的日子不多了,放心地躺一个月吧,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

@之 29岁 北京

某天起床,脑子里莫名「叮」了一声,脑细胞分成了两派,开始斗争:「毕竟是工作日,和领导也沟通好了任务的deadline,怎么能够不工作?」另一派的细胞立马说,「你是个人啊,不是机器,怎么可能天天保持高效的工作?」

换在三四年前,第一派脑细胞一定能够获胜。那时候,我不知道怎么拒绝持续高强度工作,就让身体无条件地承受压力、焦虑、内耗,被各种负面情绪占满,更没法好好工作——时间溜走了,deadline迫近了,负罪感和压力又加重了,陷入了甩不掉的恶性循环。

状态最差的时候,是在一个周日,眼看dealine马上到了,但因为前两天的低效,导致周日加班也交不上,真切感受到截止期「dead」的意味。男友看到我如此痛苦,带我到街上走走放松大脑,结果我压力大到一屁股坐在地上,嗷嗷大哭,路过的人一定会觉得这人是个疯子吧!为了缓解痛苦,我开始想着怎么找借口逃避,感冒了,发烧了,或许领导会愿意再多给我一点时间吧?

时间被切割的感受太过强烈,以至于那份工作没法长久维持。直到离职之后,我才更清楚地看到,其实前领导非常和善,工作也有自由度,即使不按时交付、不保持每天高效,也没有关系。但因为从小的教育在身体里安装了社会时钟,时刻提醒着我,「必须是一个按时按点的人,才是一个社会化的、负责的、守信用的人。」它让前领导表扬过我,从不担心我手上的工作会延期,但同时也禁锢了我,缩短了我的职业寿命。

这两年,我慢慢学会把这块时钟卸下,尊重身体的感受。如果某一天非常不想工作,那是身体机能在本能地抗议,告诉我,「应该休息了,哪怕坐着死熬,也是熬不出来的。」因此,第二派细胞现在能够理所应当地打赢了——不想工作,就买点花,泡杯咖啡或者茶,打开一本小说,沉入另一个世界。把工作留给明天,今天就负责开心吧!

@住在地球的30+蔡姓某男 深圳

读书时,一到暑假,常被教导「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比如报兴趣班、读名著、每天写一两页作业等。我偏不,平常在学校已经安排得够满了,放假还不让放放空?我经常下午就在房间里发呆、抠脚。

每天安排得满满的才叫「有意义」?「有意义」的标准是什么?有「无意义」重要吗?现在发现自洽就行,不要被「有意义」轻易束缚住。工作后的每天庸碌乏味,非但没觉得以前暑假每天下午发呆抠脚是浪费时间,而且还很怀念,对我而言那是珍珠般的时光,包含着自由、可能性和自主支配感,而这些恰恰是出来工作后所缺乏的。

图源剧集《我,到点下班》

拒绝社会时钟

30岁之后,我做什么都行。

@世利 32岁 福建福州

「25岁之后女生就掉价了」,「25岁要结婚」,这些话语从小听到大,但到了25岁,我发现我还没找到自己,并没有小时候想象的25岁已经是成熟的大人,可以做下结婚这重大决定。于是我远离原生家庭,独自到别的城市工作。拒绝这个道理后,我获得了自由,特别是30岁之后,我想做什么都行,我喜欢这种变化。

@某某 广东

「作为女性就应该早结婚」,所以一毕业我就被催婚。每次亲戚朋友看到都问我有没有男朋友,或者直接说我应该在多少岁前结婚。我每次都直接拒绝,或者用一些很难听的话反击,但下次见面亲戚还是会问。我索性节假日不回家,不参与任何饭局。

我从小到大对婚姻的态度是遇到合适的再说,但看到我的姐姐们、姐姐们的朋友,还有我身边进入婚姻的女孩,无一例外遇到了重男轻女。婚后因为没有生儿子,遭受老公、婆婆等人的指指点点,甚至接受非法性别鉴定,打女胎,直到怀到男孩为止,有的甚至因流产过多而丧失生育能力。而那些早出生的女孩,就帮忙带弟弟,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想到90年代这种观念,到现在依旧流行。我独自一人也没有强大的力量对抗传统观念,所以我选择单身一辈子。我表姐也和我一样的想法,30+单身未婚,不同的是,她本来对婚恋抱有兴趣,但是在恋爱过程中渐渐失望。而我则是一直母胎solo至今。

拒绝了这个选项之后,我的生活清净许多,没有任何年龄婚恋焦虑。一开始我爸妈得知我不打算结婚很生气,现在则慢慢看开了。传统家庭长大的我,从小没法自己做选择,读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都是父母安排好的,我的反抗通通无效,现在终于可以做一次主了。

@桑木 21岁 武汉

我小时候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生活里总有一个「婆家」,算是「贤妻良母」从娃娃抓起。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是个女孩子,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还是孙女好,孙女帮做事。」「你哥不会做事,还是你厉害。」

上了中学,我才开始跟父母生活,作为独生女,家里很疼我,做饭洗碗、洗衣服拖地的家务从「应该做」变成了「想做就做」。从「为了让婆家不嫌弃」而做,到作为家庭一份子去付出,区别还是很大的。到我上了大学,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学习女性主义,才后知后觉从小表哥受到的优待,和我如影随形的「婆家」是怎么一回事。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反抗并灌输更新的理念给家里,会继续做一些家务,但再听到外公外婆那些话我会明确地说,我是因为体谅你们、爱你们而分担家务,而不是我作为女孩才去做的。我哥不会可以学,你家孙子不帮你做事是你没教好,以后他没人要。

刚开始反抗是有些痛苦的,亲情和自我主体意识会带来撕裂。表哥和我从小一起长大,每次回家,我在厨房洗碗的时候,他在桌上喝着酒抽着烟和我爸我姨夫高谈阔论,我一方面厌恶主动做家务的自己,一方面又舍不得家里女性长辈,我不做,我那五十多岁的姨妈和身体不舒服的妈妈就会穿上围裙接手洗碗的事。表哥在我让他洗碗的时候,也求饶说自己实在讨厌洗碗,给我买奶茶发红包「犒劳」我。这种撕裂下,我所能做的只有说明白自己的立场,辅佐以哭泣嘶吼发疯方式,让家里意识到我的付出,而不是将我做家务视为理所应当。

@莱克西 30岁 北京

当大家都在提倡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时,长到30岁,我还和父母住在一起。某种程度上,我拒绝了这次独立,也拒绝了一次成长。

拒绝独自生活的好处是很多的,一方面,在北京可以省下一个月至少3000块的房租,平常再怎么省钱,可能也没有省房租来得快。另一方面,在家里,我享受着父母体贴细微的照料。比如一周前我去拔了两颗智齿,之后两三天,妈妈就每天在家给我熬稀饭、煮面条,怕我吃腻没有滋味,就换着花样和口味。她知道我的嘴张不大,会把苹果削好皮切成薄薄的片放在我的工作桌上,让我慢点吃。而爸爸则主要负责精神鼓励。可能是在他们悉心的照顾下,我总是看起来活力满满——毕竟生活里那些最琐碎、最无聊的东西,他们为我分担了一大半。而对我来说,和父母住在一起,也会少一些挂念,把关照和叮嘱变得更切近。

但我还是很拧巴。工作之前,我曾经在外学习、生活过很多年,知道那种自由、无所拘束的滋味,也因此,当在网上看到那种说法,独居是一个人长大的重要标志,拒绝亲情的束缚也是,我的脑子里会突然蹦出一些声音——是不是到了该搬出去的时候了,是不是该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是不是也该尝尝真正生活的滋味了,去为房租、水电发愁一下,是不是该迈出成长这一步?

很遗憾,这些想法天天在我脑子里蹦迪,却还没有真正蹦到我的腿脚上。是的,我每天就是在身体舒适和头脑纠结之间尴尬地生活着。我总觉得,因为拒绝了独居和独立,我整个人变得越来越怠惰。从前那种说走就走说干就干的勇气,那些宝贵的火苗正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变得孱弱。这可不是我理想中的30岁。

但妈妈今天中午又做了美味的山东炒鸡耶,先吃了这顿再说吧。

「我要做尖利的小石子」

拒绝社会关系里的「应该」。

@阿荻 28岁 深圳

父母、老师都在给我灌输「人是社会动物」、「出门靠朋友」的观念,我清楚这种观念好处多多,但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不喜欢集体活动。哪怕从初中开始寄宿过着集体生活,我也不喜欢合作,不喜欢组队,更讨厌小团体。我能正常友善地处理人际交往,只是抗拒这些不必要的关系。

毕业后终于自己租房独居,在深圳4年,除了公司同事,我没有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没有参加任何一场饭局,我觉得自由舒适。过度孤立的生活或许让我丧失了很多机会,但我很满意现在的自己。

@桉皖 19岁 山西

一直到现在家人都和我说,「你应该外向」,「应该活泼大方」,「应该学会说话的艺术」,「应该侃侃而谈」。我从来都不是家长喜欢的嘴很甜又落落大方的人,我不爱表达且不善于表达,和人打招呼或者和老师交流会提前紧张,当众发言脑袋会空白。大学选择了新闻专业,也没有对我的性格有太大改变。寒假回家,家人仍在担心我工作之后怎么办,会不会因此吃亏。但每一次我都会和他们说,我做不到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因为所谓的「内向」,我确确实实错失了很多机会。面试屡屡失败,投票从不会是最高票数,虽然工作完成最多,但选拔负责人时还是不会考虑我。当这些事情发生时,我会难过很久。但后来我接受了,如果我不擅长说,那我就少说多做。我差了一点表达的天赋,但我并没有能力上的短缺。很幸运我遇到了能看到内向的我的人,相信今后也会有人看到我。

@q 27岁 广东广州

小时候和我妈一起出门,我最怕遇到她的熟人,因为她一定会让我打招呼,对面的人也一定会问一句相同的话——你说说看我是谁,该叫我什么?

作为一个大i人,我在这种时刻几乎尴尬得想打洞。我不是不能回答,但我非常讨厌大人们这个认人游戏的规则:答不上来,就要被笑话,妈妈甚至会带头笑;答上了,大人们会继续问年龄、职业,直到答不上来,总之重点一定是笑话我。

因为我家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每到春节,这个认人游戏会变成地狱难度,小孩子必须回答得令人满意,才能讨得到红包。我的回答很难令人满意,但又不能放弃红包,因为妈妈会很在意这个面子和金额,会在意她养出了一个「嘴甜的乖孩子」,所以我必须要拿回来。

人生前18年,我都无比抗拒这些时刻,但我又认同妈妈,觉得不嘴甜就是不乖,我这样的孩子会让妈妈伤心。我在这种内心的挣扎中长大,最后,反而是一个小小的MBTI测试拯救了我,原来内向也只是一种很多人共享的性格,只是事实,没有对错。

在我上班第一年的那个春节,我回到家,用「你行你发」阻止了所有试图在我发红包时仍想骗小辈开口的大人们,最后给弟弟妹妹们均等发了压岁钱。这可能是长大真正的好处,毕竟那是我的钱,也早该是我自己的人生,我知道得太晚了,但再晚也不迟。

@女 60岁 辽宁

结婚随礼是社会常态,还得记下数额,将来还礼,一般数额要高于前者。这样送来送去特别麻烦。后来自己年龄渐长,加之单位人员变化频繁,再有新来的年轻人结婚我便不随礼,谁都不随,因为我一惯这样做,参加婚礼的次数少了很多,我只参加非常要好的亲戚和朋友的婚礼,这样送礼也是真心的,不求回报,也不必再去记回礼的事。生活因此变得简单,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交,心里也舒服。

@徐拾肆 25岁 苏州

进入职场之后,我拒绝回复一些消息,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回答。

小时候父母教育我,在别人说话时不能沉默,沉默是不礼貌的,于是我被驯化成一个类似捧哏的角色,别人说什么我都要回复。进入职场后,我仍旧保持这一习惯,但渐渐发现,这成为了别人拿捏我的手段,不管大事小事都会跑来问我。即使简单到双击我刚发送的文件就能解答的问题,也懒得动手指。

不再事无巨细地回复之后,现实并没有变得更糟。而我的精力不再因为别人的小事分散。

@Vag 50岁 上海

高一时候,一个道貌岸然的语文老师,在我阻碍他骚扰小他30多岁的学生(我的好朋友)时,在笼络和招降未果之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啊,应该学着像鹅卵石那样圆滑一点,不然这个社会早晚把你的锋芒磨平。」

我当时有一丝丝觉得,自己站在了社会的对立面,是否真的是我的个性太强?但我还是看清了他虚假的表现下是一颗黑暗龌龊的心,所以我还是要做一颗尖利的小石子,保护好我的朋友。

@summer 香港

我拒绝的道理是「忍一时风平浪静」。工位对面坐了一个年龄较大的员工,去年为了小孩上学,从深圳到香港工作,他特别倚老卖老,总让我们这群年轻员工包容他,自己吐痰、摔笔、嘬杯子、用勺子搅杯子上下午各一次,每次半个小时,中午睡一觉,下午睡一觉。其他都还好,但制造噪音会影响我工作。我站起来当面提醒他10次,又汇报给HR,HR说下个月他就不在这个办公室工作了。过去觉得相互让一让,大家都好过,可有的人就是得寸进尺,还是要反抗。

@一颗好pin果 20岁 安徽

一直以来都认为别人给我的我必须接受,别人恳求我的我一定要帮忙,做什么事情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因为7岁那年父母把我放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为了不让爷爷奶奶操心,我的意识里一直被灌输「吃饭不要挑挑拣拣」、「不要只吃喜欢的饭菜」、「不要跟长辈争执」。久而久之,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自己家都像客人,水果不主动拿,零食不主动吃,吃完饭之后立马去刷碗。

突然有一天哥哥姐姐告诉我,你不要总是说什么都可以,你难道没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吗?那次逛超市,我想要一个东西,妈妈说,「她都多大了,还要这个干嘛,她又不喜欢。」姐姐说,多大了也可以喜欢,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是很正常吗?后来姐姐每次带我出去都让我先选喜欢的,我突然发现自己不是麻木的。我不喜欢粉色,不喜欢特别宽松的衣服,不喜欢逼着我自己吃不喜欢的饭菜,不喜欢大人总是替我直接做决定。

后来我拒绝同学考试时让我给她抄答案,拒绝她每一次上课点名都让我帮她喊到,拒绝别人硬塞给我不喜欢的东西,拒绝和不喜欢的人一起出去玩,拒绝在团队合作中承担别人的任务,拒绝照顾每个人的情绪而单单忽略自己。我放下了这些习以为常的接受,意识到我也有自己独特和鲜活的思想。人生明艳多了。起码衣柜里放的都是我喜欢的衣服。

图源剧集《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图源剧集《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我不想过这样的人生」

人人都觉得你不该错过时,拒绝其实是一种勇敢。

@小灰 27岁 澳大利亚

读完身边人羡慕的普通法学本科后,我决定重新读数学本科。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我很纠结,身边人都劝我多考虑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我也曾试图让自己麻木然后顺从,但这些都抵不过一句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真的重读数学本科后,压力很大,但我顺利毕业,今年要开始读博啦。也痛苦,但痛苦的不再是怀疑人生没有意义,而是怀疑自己不够聪明(笑)。人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Zoe 30岁 意大利

父亲经常告诫我,在大学初就该想好读什么专业,并一辈子从事一项事业。我理解他对我的期望,但我很抗拒,因为我一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件事。现在,我放过自己,接受自己就是对很多事情都非常感兴趣,也常常三分钟热度。我也接受我会有不同的职业,三四十年致力于一个职业的想法令我感到很大压力。我拒绝这个大道理后,一直在「试错」,尝试了在几个不同的国家生活,虽然有很多困难,也没有父母期待的成功,但过得一直还算挺有意思。

@皮皮 19岁 浙江嘉兴

大学之后,我拒绝的道理是「多个机会、多个技能总是好的」。我拒绝老师建议竞选学生会主席;在机构里兼职教英语,拒绝多一个技能去教数学以赚更多钱。尽管我仍然会摇摆,每次拒绝一个机会,我都会想是不是我怯懦?但我知道不是,我只是想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专业。人人都觉得你不该错过时,拒绝其实是一种勇敢,我愿意为此承担后果。

@周洁君 37岁 北京

家人全都是公务员,求稳是我们家一贯的作风。我最常听到的就是「在这个时代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不容易,应该珍惜」。但我在36岁时毅然决然从一个金融企业的高薪职位辞职卖保险,因为实在过够了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对了,我还是一个单亲妈妈。

离职后,我开始能看到家附近的花草树木,这是我在当牛马时完全没有心情去发现的。辞职一个月后,之前邻座的女同事确诊了癌症,她才32岁,这使我更加感受到生命短暂,每一段时光都值得我们享受,不应该为了钱财让自己委曲求全。我也发现,即使没有稳定工作,我也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孩子。不管是卖保险,还是去卖卤货。

理论上,我从固定领薪水的人变成了自由职业者,应该焦虑,但我现在的焦虑程度远低于打工时,很神奇。辞职3个月后,我发誓,宁愿把房子卖了,也不会再回去打工。

@蛰你 22岁 山东济南

好多声音都在说,「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要自由,要多尝试,不要过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那样的人生太乏味了。

但是我发现自己天性就是喜欢稳定,喜欢计划,每次看到这种言论,我都会觉得自己好无聊,好乏味,是个只愿意停留在舒适区的胆小鬼。但选择轨道也是一种自由。我喜欢计划好每一天,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散步,每天读什么书,周末看什么电影。我也喜欢稳定的一成不变的工作,毕竟工作只是工作,养活自己的手段罢了。我拒绝旷野,选择由我一步步打造出来的让我最安心最踏实的轨道。

@娇泥 29岁 巴黎

我出生山东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稳定。很长时间,我也的确是这么做的,甚至控制欲非常强,因为害怕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因素不受控制,就会过度思虑过度规划。活了29年,至今每一步都落在我缜密规划的点上。大学出国,研究生回国,在北京进央企,然后拿北京户口。这简直就是山东一家人毕生所求,接下来我就可以在这个工位上坐到退休。而我的父母就会让身边人非常羡慕。

但对这些目标的习以为常是可怕的,因为习惯,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目标真的是我的目标吗?大概也是所有目标都达成了,我有了短暂的喘息,或者说短暂的迷茫,开始想我到底想要什么。但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找不到答案。可我知道我不想要什么,我不想要央企的工作,不想要再满足一个山东家庭的期待。

于是我辞职、出国、去画画。做这些决定时我真的很心慌,因为这3个都是看不到回报的选择,其实我不太会画画,我只是想过得疯一点。辞职后我想了很多,我觉得人生不会因为我不够乖就立马变成一坨屎。它会宽容我让我做尝试吧。

图源剧集《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参考资料:

《人生拒绝清单》 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