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为何成了年轻人的“赛博老家”?
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本质上是一个全球化与本土化、工业品与人情味合理平衡的商业典范。对于今天的消费者而言,它的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西式快餐”,逐渐演变为现代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刘嘉懿、编辑|孤鸽
“麦当劳汉堡,好~好~好~”“麦当劳薯条,条~条~条~”。
7月5日,中国香港,在“麦当劳50周年音乐会”上,一首陈奕迅与软硬的《麦当劳之歌》将气氛推向了高潮。这首诞生于品牌广告却从未正式发行的歌曲,以上头的旋律和抽象的歌词引得全场合唱,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中也包括了手拿话筒但憋笑失败的陈奕迅本人。
从前几年开始,“麦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这一称呼源自麦当劳品牌符号“M”与宗教用语“门”的拼接。从1990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三十五年的经营本应推着品牌向“老字号”的牌匾进发,却突然间收获了一批虔诚的年轻“麦门”信徒。
不知道吃什么,去麦当劳;今天得吃顿好的,去麦当劳。在持续攀升的业绩之外,麦当劳也因互联网中的高频露脸刷足了存在感,成为当代年轻人自发解读并建立深厚情感连接的重要符号。
餐饮界的第一活人
翻开麦当劳的官方账号,醒目的红黄双色扑面而来。以小红书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中,博文的平均互动量均维持在四位数以上,间或出现数万加的爆款热帖。
在品牌官号普遍沦为新闻发布器的当下,麦当劳以餐厅“打工人”的身份自称,用亲昵风趣的语言风格与顾客互动,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拥有固定粉丝群体的“餐饮界活人”。
在标题和图片中,麦当劳高频使用“我有吉士,我先走了”“今天周一,人要薯了”等幽默谐音梗,通过表情包的病毒式传播形成天然流量,在娱乐互动中悄无声息地完成品牌植入,强化明星产品并不断增加粉丝粘性。
麦当劳官方平台的创意内容
这种充满网感的风趣话术同样延续进了麦当劳的真实消费中,顾客通过外卖下单时,可备注“心软的麦乐侠”“现炸的tree tree薯条”等源自“麦门”社群的内部暗语,门店员工在统一的培训下,能够精准识别并进行回应。
也许是赠送的小小鸡块,也许只是店员手绘的可爱涂鸦,但正是这份定制化的专属惊喜,让原色包装的外卖纸袋变成了随机开启的幸运盲盒,令“麦门”信徒们充满期待。
从线上互动到线下服务,麦当劳摘下了快餐程序化的冰冷标签,通过游戏式的互动体验传递出品牌专属的人情味与惊喜感。在此之中,“麦门”信徒获得的不仅是额外赠送的福利满足,更是一种被看见和被理解的情感共鸣。
在重要节日的营销上,麦当劳更是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融合智慧,它没有一味地抹去自身西式快餐的产品基因,而是将中国传统节日、节气文化与品牌DNA相结合。例如,腊八节时的“八腊八八八~”、大暑日的“冬至吃饺子,大暑吃大薯”……都是极为出圈的广告案例,成为行业内外津津乐道并拍手称赞的热门话题。
麦当劳在劳动节发布的广告海报
麦当劳的活人营销是数字时代品牌建设的一项成功案例,在注意力稀缺的当下,品牌摒弃了长篇大论的华丽新闻稿,从“喜欢您来”的服务者转变为与消费者并肩而行的亲切朋友。它风趣、有梗,能共情学生与“打工人”的真实处境,为平静的生活提供欢乐。
这种让消费者参与其中的日常互动构成了“以真心换真心”的亲密关系,让顾客心甘情愿地呼喊“麦门”,并如信徒般持续追随。
截至2025年6月,麦当劳门店数量已超过7200家,较2024年增长15%,相当于平均每日新开超两家门店。在上半年407家净增长的门店中,超过半数位于县域,三四线城市成为了新增门店的主力目标。
这一成长轨迹动摇了中国快餐的基本格局,将西式快餐文化渗透到更基层、更广泛的消费场景中,它标志着麦当劳顺应时代开启下沉市场的全面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践行了“麦门”教普度众生的责任感。
导筒下的文娱委员
随意走进一家麦当劳门店,年轻的顾客在汉堡薯条间向“麦门”朝圣,学龄的儿童与家人共享亲子时光。暖光灯下,食物蒸腾的香气与人们的谈笑交织,构建出一幅如挂历年画般的欢乐图景。
可当我们回溯上个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港台及亚洲电影时,作为外来文化的美式快餐,麦当劳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形象。
在电影《甜蜜蜜》中,由张曼玉饰演的李翘和黎明饰演的黎小军初次相遇就发生在麦当劳餐厅中。李翘作为先来香港的收银员,在点餐时用流利的粤语掩饰自己内地移民的身份,而同为内地人却不懂粤语的黎小军则略显笨拙,被李翘一眼识破。
电影《甜蜜蜜》剧照
彼时的麦当劳作为全球化的超级连锁品牌,代表着香港高速发展的现代建设与消费主义文化。导演陈可辛选取麦当劳在电影中反复出现,不仅提供了落地化、易理解的具象场景,也隐喻了1990年代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文化碰撞。
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的情感隐喻在台湾电影《一一》中也有所呈现,父亲NJ在面临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时,带着小儿子洋洋来到麦当劳用餐,试图通过简单的食物满足来履行作为父亲的责任。
在导演杨德昌的镜头之下,店内嘈杂的环境与父子二人的沉默寡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似稀疏平常的用餐突显了他们情感交流的障碍。麦当劳成为现代都市的化身,它剖开了父子关系的表面平和,将成年人交流能力退化以及个体孤独的困境呈现得一览无余。
电影《一一》剧照
在斩获戛纳金棕榈奖的日本电影《小偷家族》中,“爸爸”柴田治带着“儿子”祥太来到麦当劳的店内坐下,他们不是为了就餐,而是为了更好地在店内观察,学习偷窃的技巧。
麦当劳是明亮宽敞的美味餐厅,更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图腾。对普通家庭而言,带孩子去麦当劳或许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活动,可对于柴田治和祥太来说,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奢侈”生活,却又以特殊的方式为这对“父子”提供了不逊于血亲的庇佑与真情。
电影《重庆森林》剧照
不难发现,麦当劳伴随着亚洲经济与社会文化一路发展,它平等地接纳了社会中的各色人群,却又以高度标准化的运营模式消解差异、淡化人情。
这种玄妙的矛盾性,恰恰成为了各个导演青睐和选择它的原因,这个金光闪闪的“M”标志又会被赋予什么新的寓意,也许此刻的我们已被写进了故事之中……
霓虹灯下的一人盛宴
自1990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后,麦当劳成熟的商务体系几乎辐射进了每一个城市,从北上广深的繁华商圈到三四线城市的街头巷尾,这个金黄色的拱门标志深刻地嵌入了城市生活的肌理之中。
不止是数量,麦当劳精准而全面的空间布局亦体现在各式各样的交通枢纽中。全国的机场、高铁站、长途汽车乃至地铁换乘站,麦当劳醒目的金色灯光总能在某个转角亮起。对于行色匆匆的旅客而言,麦当劳提供的不仅是快捷美味的标准化食物,更是一种对于“确定感”的保证。
熟悉的点餐流程、公共的用餐环境以及可靠的产品品控,这种“确定感”在陌生与紧张的环境中尤为珍贵,它消除了旅客的决策焦虑,为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作为餐饮品牌,麦当劳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更是充当了旅途中熟悉的休憩站点,成为年轻一代的生活驿站和情感载体。
在日益沉重的经济环境下,麦当劳的价格体系始终保持着一种消费民主化的理念。最为知名的“1+1随心配”套餐精准击中了学生群体和初入职场的“打工人”,平均15元以内的优惠价格进一步强化了“年轻人友好”的品牌定位。
麦当劳品牌代言人王楚钦
与传统中餐强调团圆、共享的文化习惯不同,麦当劳从餐饮产品到空间布局都为“一人食”的独处者提供了几近满分的解决方案,极大地缓解了现代社会单独就餐的心理压力。
标准化的单人餐适宜独自享用,汉堡、薯条、可乐的经典组合也无需分享,不必因为一人点餐产生浪费。店内开放式的座位数量众多且分布独立,不会让独自用餐显得奇怪。
身处麦当劳的店内,周围零星分布的顾客互不干扰,反而创造了一种难以言说的默契与归属感。
麦当劳“深夜开麦”的运营图片
除此之外,部分麦当劳门店因24小时不打烊的营业属性,成为了灯火通明的都市灯塔。当城市进入深夜时,大多数商业场所纷纷歇业,麦当劳不仅能满足生理上的食物补给,更为夜归的人们提供了温暖的慰藉与安全感。
尤其是一些低预算出行的背包旅客或意外错过返程末班车的学生,他们往往能在灯火通明的麦当劳中找到暂时的容身之所,为城市的脆弱群体提供临时庇护。这种非刻意而为之的社会责任实践,在日积月累中为品牌积攒了深厚的情感资本。
麦当劳官方平台的创意内容
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本质上是一个全球化与本土化、工业品与人情味合理平衡的商业典范。对于今天的消费者而言,它的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西式快餐”,逐渐演变为现代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中,麦当劳用一份简约的餐饮托盘,为奔波的“麦门”信徒提供了一个上可宴请、下可果腹的可靠选择,它是我们在熟悉城市的亲密好友,亦是我们独在异乡的坚实伙伴。
“Ba da ba ba ba~”随着推拉门的展开,熟悉的旋律与空调的冷气提醒你已经进入了这张金光灿灿的拱门之中,这里储存着可口美味的食物,也停靠着千千万万渴望安抚的都市灵魂。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