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百年锐步的“白马王子”,会是安踏吗?

2025年8月13日 文/ 郝怪 编辑/ 孤鸽

安踏最大的“超能力”,就是让那些原本小众,甚至早就过气的品牌重新焕发第二春。

作者|郝怪\编辑|孤鸽

安踏不语,只是一味买买买。

如今的商场里安踏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据安踏官网,目前安踏收购/合资的品牌多达数十个——从中产收割机始祖鸟、“国版Lululemon”Maia Active,到百岁潮牌FILA,都是安踏家族的成员。

就在今年4月份,安踏刚刚完成了对德国户外品牌狼爪的收购,旗下再添一员悍将。有网友戏称:安踏再接着买下去,中国中产都该不够用了。

前几天,市场再度传出安踏的收购传闻,而这次收购的另一主角,正是曾坐上过全球运动品第一宝座的Reebok锐步。

很多人不记得锐步曾经有多辉煌,要知道,当年如日中天的姚明,曾经拒绝了1.2亿美元的耐克合同,转而投奔只提供5000万的锐步。

目前,安踏对这起收购传闻的态度仍旧是“不予置评”,现在说锐步正式被安踏收编还为时过早。

不过,如果这起收购最终被促成,不管对于锐步还是安踏,都将会是一次历史级别的“联姻”。

安踏和锐步,究竟算得上“门当户对”吗?

老江湖的“尴尬期”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近几年的锐步一直有点尴尬。

论知名度,锐步比耐克阿迪差了一大截,但论历史地位,它又是个实打实的美国运动品老字号。

年纪大一点的NBA球迷,可能还记得锐步曾签约过不少NBA球星,从奥尼尔到艾弗森,甚至中国巨人姚明,都曾踩着锐步在球场飞驰。

姚明x锐步广告图

但近几年的锐步在中国显然过得并不好,全国各地的门店正在一家一家关闭,整个北京也只剩下三家还在营业。

要知道,锐步诞生至今整整130年,在它的巅峰期,耐克也只是个小作坊,

1987年,锐步全年营收14亿美元,一双Pump成为全美爆品,跟健美服、健身操一并成为美国人的80年代图腾。

此后,耐克异军突起,凭借一双AJ和独门气垫技术开启了辉煌纪元,作为老前辈的锐步,逐渐因为品牌形象慢慢过气营收逐年下滑,直到被耐克甩在身后。

进入2000年后,锐步也无奈地选择寄人篱下——于2006年被耐克的老对手阿迪达斯斥资38亿美元收购。

阿迪达斯认为,自己身为运动圈“万年老二”,这次和老三锐步携手并肩,怎么都能跟老大耐克分庭抗礼。

有了阿迪达斯的输血,锐步本应该拿到“重回巅峰”的剧本。

锐步门店/微博@锐步

在收购后的起初两年,锐步的业绩确实有了回暖,甚至在2006年贡献了阿迪达斯整体业务的25%,但没过多久,阿迪达斯就显露出了真实面孔——把锐步当作“经验包”。

几年不到,阿迪达斯把锐步曾经的联名,包括和NBA、NFL等世界级赛事的合作全部转移到自己名下。

缺少赛事和流量助力,锐步在阿迪达斯的贡献占比一路下降,到2016年占比仅剩7%。

2022年,爹不疼娘不爱的锐步,再度被阿迪达斯以20亿美元的价格卖出。新任的“接盘侠”是美国ABG(Authentic Brands Group)集团,公司如其名,手下拥有众多历史级IP,从玛丽莲·梦露到拳王阿里,都是其名下IP。

但用《福布斯》杂志的一句辣评来描述ABG:“一个非常迷人的墓地。”

显然,锐步在ABG旗下并没有迎来什么质的改变——至少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锐步的存在感还在逐年降低。

ABG集团的部分IP

对于锐步走下坡路的原因,国外知名咨询公司的总经理尼尔·桑德斯如此说道:“十几年的运营,锐步既没有被视为体育专业人士的首选品牌,也没有被视为运动休闲的首选品牌。这让锐步处于了一个颇为尴尬的市场位置。”

虽然锐步早在1984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是随着品牌的几经倒手,锐步在中国市场也一直风雨飘摇。

2017年,阿迪达斯重新为锐步中国设立目标,趁着UFC的崛起,想把与之联名的锐步升级成为室内健身、格斗类运动的标杆。

但当年,室内健身还没能成为全民热潮,即便是到了2020年以后,相关市场也迅速被安德玛、Lululemon等新锐品牌瓜分殆尽。如今的锐步,早就在各大主流商场里不见踪影,位于北京花乡奥莱的锐步也即将在本月底关门。

对于锐步来说,如果能脱离ABG集团,没准也不是坏事。如果能趁着这次机会找到一家可以重视锐步历史和市场地位的卖家,也许真能make Reebok great again。

没准,锐步的“白马王子”刚好就在中国呢?

“白马王子”为什么是安踏

安踏和锐步之所以传出收购消息并不奇怪,毕竟二者早有渊源。

2022年,阿迪达斯出售锐步时,安踏和李宁都参与了竞标。虽说没能牵手成功,但安踏对锐步也可以算是“盘算已久”了。

前文提到,锐步目前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真正挖掘、正视其品牌价值的买家,帮助品牌渡过低谷期。

而安踏,正是如今中国体育行业最适合成为锐步“白马王子”的存在。

中国消费者对安踏已经很熟悉了,作为中国体育圈的“三巨头”,安踏和福建老乡特步、李宁一起撑起了中国体育用品界的半壁江山。

“三巨头”各自擅长的领域也不同——特步玩科技,李宁玩时尚,而安踏最擅长买买买。从2016年至今,安踏已经陆续收购将近二十个不同国家的运动品牌。

安踏最大的“超能力”,就是让那些原本小众,甚至早就过气的品牌重新焕发第二春。就像如今最具中产气质的始祖鸟,在20年前还只是一个在各类专业户外用品店才会出现的“发烧级直男品牌”,只有最硬核的户外“老炮”才见过。

2019年,安踏收购了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此后的始祖鸟彻底改头换面,从硬核户外“老炮”,摇身一变成为都市中产最爱的“户外爱马仕”。

被收购的前两年,始祖鸟在中国区的流水复合年增长率达58%,从集团的小透明一跃成了摇钱树,2024年更是在全球爆卖20亿元,其中安踏的运营功不可没。

安踏的“点石成金”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从产业角度来说,安踏会通过自己完善的供应链、遍布全国的经销商体系来完成硬实力提升。

而从品牌角度来说,安踏的绝招则是:提取、强化品牌特点,并且精准对应到目标用户上。

这一绝招在被安踏收购的韩国运动品牌可隆上面有直观体现。

在被收购前,可隆在人人爱登山的韩国只是众多户外品牌之一,在国内也就只有资深户外玩家接触过。

到了安踏麾下后,安踏敏锐地提取出了可隆的几大特点:韩国品牌意味着它自带时尚基因;户外属性意味着它可以和露营、徒步等生活方式绑定在一起。

于是,可隆就成了安踏麾下的“青春版始祖鸟”,又因为其价格不菲且设计低调,和始祖鸟、迪桑特一并成了网上盛传的“一只鸟、两棵树、三条路”——北方体制内三件套。

“一只鸟、两棵树、三条路”/视觉中国

久而久之,不少人都发现,只要被安踏招到麾下的品牌,都会经历一次改头换面式的重铸。在今年收购狼爪的时候,外界也普遍看好在安踏的爆改下狼爪可以再度支棱起来。

而对于锐步来说,安踏所擅长的,其实正是自己最需要的。

在阿迪达斯和ABG旗下的锐步,虽然有着顶级的资源,但每次都会陷入到品牌定位模糊的怪圈,换句话说,就是锐步一直没搞懂自己究竟要成为怎么样的品牌。

如果这次和安踏牵手成功,锐步要找回自己,或许不是难事。

鲸吞锐步,蜜糖还是暗雷?

对于锐步来说,安踏的收购可能是“治病良药”。但对于安踏来说,锐步到底是宝贝,还是一枚“烫手山芋”?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从安踏近几年的业务构成上入手。

不难发现,安踏近几年的主心骨全部都在户外运动上。从始祖鸟、萨洛蒙,到迪桑特、可隆以及狼爪,都是专业立身的户外运动品牌。

尽管各个品牌覆盖的消费人群、运动项目会有区别,但可以说在户外运动的世界里,安踏已经做到了无处不在。

安踏近几年的崛起,也和户外运动的“乘风起飞”脱不了关系。根据《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在2022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市场规模为1971亿元,而预计在三年后的2025年,将会增长到2400亿元。

去年,安踏收购的亚玛芬集团已经完成了上市,再加上“两棵树、三条路”和狼爪,这个“超级安踏大家族”,似乎已经快触及户外运动领域的天花板了。

狼爪门店

不过,户外运动虽然蛋糕够大,但足球、篮球、健身和田径等“主流运动”,才是真正的大金矿。

过去,安踏手中的传统体育品牌只有安踏品牌本尊、FILA以及各自的儿童副品牌,相比于庞大的户外家族,可以说是“缺兵短将”。仅凭这两个品牌,安踏光在国内就要和李宁、特步的在同赛道上的竞争,更别提走出国门和阿迪、耐克一较高下了。

而锐步混了130年的,正好就是安踏最需要成绩的主流运动领域。

锐步不光在篮球、田径、室内运动领域都有着不俗的积累,甚至在潮流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可以说是一代美国人的情怀,如果能将这样一个“全美情怀”的品牌收入囊中,那对于安踏在主流体育领域,以及开拓美国市场时都有不小的助力。

奥尼尔x锐步广告图

但吞下锐步这么一头“巨兽”,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多年的买买买,安踏收获不少,但负担也与日俱增。

最主要的负担,来自资产方面。去年的财报显示,安踏集团的现金及财产储备仅为113.98亿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减少了四分之一。

同时,安踏集团的债务却在累积,去年,安踏体育的流动负债就高达285.93亿元,相较于2023年增加了38.86%。持续的买买买,让安踏的规模急速扩张,但在所有收购的品牌都结出盈利的果实前,安踏也得时刻关注剁手带来的副作用。

安踏集团2024年度报告

其次,太多的品牌,让安踏管理压力也被拉满。

安踏集团对旗下子品牌的管理处于一种“泾渭分明”的模式——虽然品牌之间有部分渠道、供应链可以共享,但除了数据报表放在一起统计外,产品和营销基本是各玩各的。如此一来,各个子品牌难免会“同门内斗”。比如,不少人在同时面对迪桑特、可隆两个画风类似、定位类似的品牌时,一时半会都会产生混淆。

要是锐步加入安踏,势必会和安踏本品牌产生直接竞争关系,毕竟二者无论是产品线,还是价格区间,都有不少重叠。如何给两者做出有效的运营区分,确保两者尽可能减少内斗,对目前佛系管理的安踏来说并不容易。

基于这种种压力,锐步和安踏之间的“姻缘”,似乎还远远没到能拍板定调的时刻。双方要面临的风险和机遇几乎是相等的,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还得看双方是否真的“你情我愿”。

当然,除了巨型集团账户上的数字之外,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更关心的其实是另一件事:一个百年的运动品老兵,或许不应该如此慢慢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