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四不像”的匹克球,化身三线小城的财富密码

2025年10月21日 文/ 郝怪 编辑/ 孤鸽

网红运动的风,总是让人捉摸不透。爆火一时的顶流运动飞盘、腰旗橄榄球等等,如今的热度已经大不如前,玩的人也不剩多少了。

当然,总是“喜新厌旧”的年轻人总得找点什么东西玩,而从去年起,一项新锐的球类运动迅速崛起,成为小红书的现任顶流、公园里的霸场新宠,这就是匹克球。

初见匹克球,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怪”:

在一片羽毛球场大小的场地上,网两边的球手挥舞着手里的“大号乒乓球拍”,打击一个和网球很像的镂空塑料小球。这么一款美国诞生的“四不像”球类运动,在几年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全球,在中国更是势头火热。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匹克球的参与人数就已经高达500万以上,匹克球市场规模也达到了5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2025年匹克球玩家的数量很可能突破800万。

看着就怪的匹克球到底有啥好玩的,它能成为新一代人的乒乓球、羽毛球吗?

上桌的“小孩游戏”

网球和羽毛球谁更难,谁强度更大?这个话题直到现在还在引发网球爱好者和羽毛球爱好者之间无尽的口水战。

但要把这个话题扔给匹克球爱好者的话,或许只能换来一个无所谓的表情。毕竟,匹克球的发源就是一场“小孩游戏”。

1965年,三个百无聊赖的美国人打算带着孩子们找点乐子。于是,他们找到了一片废弃的羽毛球场、几个没贴橡胶的乒乓球拍,以及穿孔的破乒乓球。

条件有限,几个人只能带着孩子硬着头皮带孩子们打起了“减配版网球”,为了方便接发球,他们还把网给降低了。

但就这么一个东拼西凑的游戏,打起来却意外的上头,很快,周围邻居看他们玩得开心也加入了其中,于是哥几个决定给这个游戏起个新名字,干脆就以他们用来捡球的狗子为其命名:Pickle。

有了名字,匹克球迅速在美国中产社区里风靡开来,成为各路明星大腕茶余饭后的休闲最爱,比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匹克球的忠实拥趸,甚至一打就是几十年。

不过由于匹克球强度不大,且本身休闲性更高,所以匹克球在过去一直都是美国“有钱老头”的专属运动,地位类似中国“老干部最爱”的门球。

但在近几年,从“流量女王”金·卡戴珊一家子到影帝小李子等影视巨星都开始钟情匹克球,这一运动突然开始吸引起了美国年轻一代的关注。

在2021年至2024年三年间,匹克球的参与人数增长率高达311%,还有调查显示,美国目前至少有19%的人口在过去的12个月内玩过匹克球,据说有不少客流量稀少的网球场,已经在着手把自己改装成为匹克球场了。

有年轻人关注,匹克球的正规化和商业化也被提上了日程。

首当其冲的就是职业运动队,美国有两大匹克球联盟,分别是成立于2018年的PPA(职业匹克球联名)以及2021年成立的MLP(职业匹克球大联盟),在去年,这两大联盟还难得一见地合体成为新联盟UPA(美国匹克球联合会)。

虽然相较于MLB、NBA、NFL等体育巨头赛事,UPA只能算是后生晚辈,但成立至今短短几年,UPA已经获得了无数大佬的青睐,有可口可乐投资,也有ESPN转播,“钱途”一片光明。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凯文·杜兰特;NFL巨星汤姆·布雷迪等人都开始投资自己的匹克球球队,大把大把地给这个新赛事塞钱。

在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匹克球已经成为表演项目之一,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匹克球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想必指日可待。

当然,匹克球最大的“金矿”还不在运动本身,从装备到培训场馆,不少运动巨头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诸如阿迪达斯、斐乐、Lululemon等综合运动品巨头已经开始推出了自己的匹克球相关服饰系列。而根据《匹克球拍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匹克球拍的市场规模已经高达1.53亿美元左右,预计到了2028年,将会高达2.57亿美元左右。

匹克球的风,到底还能吹多远?

匹克球,“特供”中国脆皮打工人

匹克球在美国的“复兴”,和在中国的爆火几乎是同步开始的。

早在2016年前后,一些回国的美国留学生和商人把匹克球运动带回了国内,但除了深圳等城市,匹克球一直也没能流行开来,始终都是小众狂欢。

但在2021年后,匹克球突然迎来了自己的爆发期,不管是参与人数,还是话题热度,都像是坐上火箭一样飙升。

时至今日,在广东省有所记录过的匹克球玩家就突破20多万,而截至2025年4月份,上海市的匹克球场馆已经超过了130片以上。

在小红书,匹克球更是成了顶流运动,上到北上广,下到三、四线城市,都能看到找匹克球搭子的帖子。

2023年,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牵头成立了中国匹克球运动工作委员会,并且很快开始运行国家级别的赛事。

从小众舶来品到新晋国民运动,匹克球真正“走起来”到现在也就不到五年,走得这么快,其实还得归功于匹克球最大的黑点——强度低。

在过去的50多年里,匹克球一直在美国被冠以“老头运动”的帽子,就是因为其强度过低,还总是遭到网球爱好者的嘲讽。

要知道,不管是羽毛球还是网球,只要不打“宝宝球”强度都相当大,一局下来不仅考验耐力和技术,长期打下来难免也会有点运动损伤。

乒乓球虽然诞生初衷也是“休闲球”,但在高手遍地走的中国,想要打一局“轻松”的球可太难了,指不定某个路人大爷就是隐藏的“扫地僧”,一局下来只能收获满满的挫败感。

对于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挤地铁的打工人来说,周末的休息时间本身就难得,如果再来上一局腰酸背痛的球局,晚上别说社交了,入睡都难。

而低强度的匹克球,则刚好成为“脆皮打工人”们最好上手的休闲游戏。

匹克球球速低、计分方式简单明了,一局下来只需要微微出汗,又不用消耗关节耐久,甚至打球过程中也没必要过度集中精神,完全可以边打球边聊天。

为了能让自己的运动强度不那么高,匹克球甚至专门设计了避免强度过大的规则。

比如,在匹克球球网的两侧分别有一片被称为“厨房区”的区域,运动员禁止在这两片区域内进行暴力扣杀。而在回击对方的进攻时,必须先等球在地上弹跳一次之后才能反击。

这样的规则极大限制了速度、爆发力在球局中的作用,大大削减了匹克球的对抗烈度,但让匹克球成为轻松愉快的“社交友好球”。

不管是刚入坑的新手小白,还是驰骋球场多年的老炮,都能在谈笑之间打完一局匹克球,就算输球的一方也不会体验到被“实力碾压”的挫败感,反而还能在球局结束后还留有精力一起去喝个下午茶。

不难发现,过去爆火的网红运动,多半都和“社交属性”脱离不了关系,不管是飞盘、腰旗橄榄球,还是Citywalk、匹克球,“找搭子”永远是网红运动不可或缺的属性之一。

既能交友,又照顾脆皮年轻人的身体,这样的运动不火都难。

匹克球的“钱景”,不靠噱头

不管是餐饮界还是体育界,都信奉这么一条真理:年轻人在哪里,风口就在哪里。

而如今在年轻人群体中大受欢迎的匹克球,自然也就成为众多人眼中的金矿。

但门槛过于低的匹克球,其实并不是一项“油水”比例特别高的运动。比如,在装备方面,匹克球就有天然的“反内卷体质”。

近几年,不少羽毛球爱好者都在哀号“月薪2万,打不起羽毛球”,无非就是因为羽毛球爆火之后,羽毛球场地和羽毛球的价格飞涨,导致打球成本突然变高。

不管是羽毛球产业链出现了问题,还是厂家老板囤积居奇,都证明了一件事:“讲究”越多的运动,“油水”的空间也就越大。

但目前为止的匹克球,仍然是一项可以“毫不讲究”的运动。

论运动装备,打匹克球并不需要特别专业的鞋或者衣服,相较于Alo和Lululemon正在主推的四位数“网球裙”,匹克球只需要穿着迪卡侬最便宜的运动服就能开打;球拍和球更是廉价感十足,一桶球十几块、一副好拍子也就一百元左右,而且不用绷线、不用保养,十分好伺候。

而匹克球对场地的需求可能只比广场舞高一点,只要有两个停车位大小的平整空地,就能“随地大小匹”,根本不用考虑预约场地、平摊高额的场地租金。

这么看来,想通过匹克球的场馆、装备来赚大钱,似乎颇有难度。但“不讲究”,并不意味着围绕匹克球的生意不好做,只要能调动起更多的人参与运动,本身就是一件颇有“钱景”的事情。

而冲着这一点,不少城市已经对争夺“中国匹克球第一城”展开了角逐,从河北保定、辽宁丹东,到江西上犹县等城市、区县,都开始争先恐后地打造自己的匹克球产业。

冲得最靠前的是河南小城鹤壁,2023年,鹤壁举办了中国匹克球国际表演赛,自此之后,鹤壁就成为国际匹克球联盟认证的“匹克球之城”。

此后,鹤壁市兴建了512块匹克球场地,并培训了72名职业匹克球运动员,还成为中国首届中国匹克球锦标赛的举办地。

这些城市押注匹克球的原因也很简单,匹克球火了,自然能通过赛事和产业,带动城市的经济增长。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2024年举办首届匹克球交流赛的保定,虽说赛事只有短短几天,但带动直接消费1030万元,文旅等间接消费高达4698万元。

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各地城市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比如甘肃省会兰州市,就通过2025年的兰州马拉松赛事拉动直接经济效益达6.64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8.64亿元。

而匹克球和马拉松一样,同样都是属于参与门槛不高、全民参与度较高的运动,如果匹克球的热度持续走高,早早占领“匹克球之城”的名号,就是早早占领这项运动的话语权。

网红运动总是一茬又一茬,但似乎每一项“网红运动”都会在商业化的浪潮中被冲刷地失去运动的本色。

想要骑行,价格5位数的崔克、闪电只是圈子的“敲门砖”;想要玩飞盘,妆造必须精致、动作必须出片;就连“压马路”的City Walk,也被捧成了运动品牌的时尚大秀场。

而匹克球,似乎还在用简约甚至有点接地气的玩法,在一众“网红运动”中坚持着“大众运动”的本质:有朋友、有空地,就能随地来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