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力健卖饮料,一场豪赌还是涅槃重生?
一瓶标价5块9的1升装100%浓缩苹果汁,几个月卖出近60万瓶——这个曾经年销40亿的老人鞋巨头,正试图靠“卖水”走出债务泥潭。
在郑州,新开的“足力健有机食品”门店俨然成了社区新风景。店里整齐摆放着5.9元/瓶的苹果汁、1.9元/瓶的红枣桂圆水、6.9元/瓶的有机玉米汁……画风和从前卖老人鞋的门店截然不同。
曾靠“专业老人鞋,认准足力健”的魔性广告和明星代言火遍全国的足力健,如今正在创始人张京康的带领下,开启一场让人颇感意外的跨界转型。
从2019年40亿元的年营收巅峰,到如今约7亿元的债务压顶,足力健的老人鞋业务,在经济环境、市场竞争与自身经营的多重压力下早已不复当年风光。
对于“江河日下”的足力健来说,做健康食品,会是个翻身的好机会吗?
辉煌与沉浮:老人鞋巨头的十年跌宕
足力健的故事开始于2014年。那一年,张京康与青岛双星联手推出“六超老人鞋”,凭借防滑、透气、轻便等卖点精准切中老年人需求,一口气卖出50万双。次年,足力健品牌正式成立,一路高歌猛进。
重金砸广告,是足力健快速崛起的核心打法。2016年,张京康做出惊人决定——拿出2亿元在央视投广告,一口气播3分钟,还请来“国民妈妈”张凯丽代言。这手笔不可谓不猛,结果也立竿见影:足力健的营收从前一年的6000万元,一路飙升至2018年的18亿元。
2019年,足力健迎来最高光时刻——年营收冲到40亿元,全国门店超5000家,堪称“老人鞋之王”。
然而商场没有常胜将军。成功之后,张京康步子迈得极大:投10亿自建工厂、再砸8亿做广告,甚至计划投资60亿新建五家工厂,还把店开进租金更高的购物中心。这一系列激进操作,也为日后危机埋下伏笔。
重资产投入+库存积压,最终让足力健栽了跟头。2020年,其营收跌回18亿元,真实财务情况也逐渐浮出水面。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底,公司仍有约7亿元债务待偿。其关联公司之一的睢县足力健鞋业有限公司,作为被告涉及98起案件,涉案金额更高达8.08亿元。
面对沉重的债务压力,足力健选择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料之外的自救手段:跨界有机食品领域。2025年5月起,足力健在短短几个月内,以郑州为中心开出30多家“足力健有机食品”门店,覆盖饮品、茶叶、速冻食品等超200个SKU。
这套商业模式设计得相当精巧,堪称步步为营、精准“收割”:
第一步就是低价引流,1.9元的红枣桂圆水、5.9元的苹果汁、3.9元的速冻水饺……这价格,简直像回到十年前,
顾客一旦进店,巨大的会员价差就开始发挥作用。比如蓝莓叶黄素酯软糖,原价7.9元,会员价只要3.5元。近乎“买一送一”的折扣,很难不让人心动办卡。
而充值优惠更是“杀招”。充300送40,相当于打8.8折,还能免去10元的会员费、并额外赠送5罐蛋白粉、10个小蛋糕等礼品。有消费者坦言,进店十分钟,不知不觉就能花了300元。
这种高效的转化能力,正是眼下足力健最需要的。同时,足力健还通过线上小程序拓展销售半径,并且推出了不少包邮政策,影响力辐射全国。
短短几个月,足力健已积累9万多名付费会员,饮品卖出近60万瓶。仅会员费一项,就带来超2700万元的现金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沉重的债务压力。
也许足力健的“翻身仗”就会这么一帆风顺地进行下去,但在足力健的算盘背后,还有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隐忧与挑战:品牌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
如今的消费市场,“健康又平价”成了不少消费者的主要需求。
足力健正是打算抓住这一风潮,以品牌为背书,用高质平价的产品、会员制的方式,实现开拓“第二战场”的目标。
好消息是,足力健目前的客群结构,早就不是过去刻板印象中的“老头老太”了,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称:“客群早已不限于老年人了,还有很多亲子群体、年轻人。”这种客群结构的多元化,也为足力健的转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足力健也不是第一次尝试跨界吸引年轻人。早在2023年,就曾有一波“年轻人穿足力健”的风潮,当时,一些年轻人发现足力健的舒适度远超预期,不少人在小红书上分享穿搭体验。
说回本次跨界,尽管能感受到足力健下破釜沉舟的决心,但尽管开局不错,足力健本次还是面临了不少难题。
最直接的障碍,是品牌认知的割裂。经过十年深耕,“足力健”三个字在消费者心智中已与“老人鞋”深度绑定。这种强烈联想,成了它卖食品的天然障碍。
正如网友调侃:“卖鞋的突然卖吃的,总感觉怪怪的”“总觉得饮料有股脚丫子味”。虽是玩笑,却点出了核心困境——品牌资产从鞋转向食品,难度不小。
供应链风险也不容忽视。足力健的有机食品主要靠代工,合作方包括慷达食品、在旗食品、泰山亚细亚食品等。这种轻资产模式虽降低了前期投入,但也带来了不小的品控隐患。
有机食品的核心是“安全、健康”。作为食品行业的新手,足力健能否对代工品质做到有效把控,确保这些产品始终符合“有机”标准和食品安全要求,仍是消费者心中的一个大问号。
此外,硬折扣赛道的竞争也已白热化。奥乐齐、物美超值、美团快乐猴等众多玩家凭借强大供应链,能够实现高品质、低价格的商品供应。足力健只靠贴牌,很难形成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而从年轻人视角来看这次跨界,难免会生出“足力健又来收割爸妈”的疑问,但实际情况或许更复杂。
毕竟在大多数年轻消费者看来,足力健仍然是一个瞄准爹妈的“智商税”品牌,而且品牌过去的负面历史,也让人难以完全放心。
近年来,足力健在鞋业业务上屡传拖欠薪资、代理商纠纷等负面新闻,这无疑会影响消费者对其食品业务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而足力健一直以来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设计口碑,也让年轻人难以对这个曾经的“老人鞋之王”产生足够的信任。
对年轻人来说,如果足力健的有机食品店真能提供“健康又实惠”的产品,未尝不是个好选择。
总之,不管是何种商业形态,用户口碑始终是决定品牌成败最关键的因素。
前路何方:自救之路能走多远?
放眼未来,足力健的有机食品业务前景仍不明朗。
据张京康透露,公司从2019年就定下鞋、服、食、用四大老人消费板块,食品业务本是战略一环。足力健官方计划在今年底将有机食品门店扩至150家,2026年达到600家。
但这种扩张节奏令人担忧——从34家门店到600家,风险不亚于它曾经在鞋业市场上走过的老路。
盈利难题更是绕不开的坎。目前“10元会费+会员半价”的策略虽能快速拉新,却也严重挤压了利润空间。
在有机食材成本本就不低的背景下,单店需要极高的周转率才能覆盖房租、人工和运营费用。
随着会员复购趋于平稳、充值增速放缓,若不能靠规模效应进一步压低成本,企业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在质量上妥协,要么被迫涨价。而任何一种选择都可能动摇其商业根基。
对仍在还债的足力健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最初的价格吸引力逐渐褪去,产品品质、消费体验和品牌信任,将成为决定这场跨界成败的关键。
商业世界从不缺精彩的转型故事,但能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既抓住当下机会、又能构建长期价值的企业。足力健的这场饮料自救之路,注定不平坦。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