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最爱的两轮“大玩具”,彻底跌下神坛
一年前,曾有文章使用“千亿氪金”,来形容年轻人对户外骑行运动的狂热,不到一年时间,真正的黄金连日疯涨,市场里中产消费不动的品类中,却默默加上了自行车。
今年双十一,中高端自行车品牌闪电(Specialized)入门款直降接近50%,更高端的c(Trek)甚至在双十一直播中直接打出标题:整车五折起。
闪电自行车
中高端市场一片萧条,更便宜的中低端产品也不容乐观。以性价比著称的捷安特,入门车款直降一千,美利达入门款更是直接腰斩。二级市场上,自行车价格也相继雪崩,一辆闪电的低端公路车,原价一万的新品门店六折,而某二手app上,这辆车仅需两千多即可喜提。
自行车市场怎么了?
小众的骑行运动,怎么就火了?
“骑行热”的发生并不偶然,在2020年的“居家时代”开启后,人们前所未有地渴望走出家门。
有报道称,2021年底中国的户外运动参与率迅速上升至28%以上,而这个数据在2018年仅有10%。在特殊时期的影响下,露营、房车、徒步、骑行、近郊游这些户外休闲方式,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势头,仅就2020年,国内户外运动用品电商市场的规模同比就增长约21.03%。
在许多健身房、体育中心被迫关闭或限制开放的情况下,与其说“骑行热”崭露头角,不如说正是居家办公、生活的时间大幅增加,才使得骑行需求大幅反弹,成为流行的新生活方式。
百名骑行爱好者穿越森林/图源:视觉中国
为了避免接触,类似羽毛球、篮球之类社交属性较强的运动变得不合时宜,而一些社交属性相对较弱、一个人也能独自完成的运动类型开始受到青睐。
联合国曾发文称,骑自行车被证明不受流行病影响,且在许多城市中日益流行。出于缓解孤独的社交需求,户外骑行既能满足出门和他人互动的需要,又能保持一定的社交安全距离,同时还能成为公共交通的替代方案,一举好几得。这使得原本小众的骑行运动,在特殊三年中大放异彩,成为户外生活方式趋势的其中一环。
与此同时,官方组织与机构对骑行运动的呼吁,也成为骑行热潮的推手之一。世卫组织就在特殊时期期间建议民众骑自行车来保持健康,联合国甚至称骑自行车对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而中国国家体育总局2020年6月也曾发布文章,提到骑自行车能为人体带来诸多好处。
在这样的趋势下,国外社媒Instagram上自行车相关标签接近两千万集,小红书上2023年1—10月的骑行相关笔记一度达到井喷状态的180万篇,大有超越另一个关键趋势词“Citywalk”的势头。
北京骑行活动/图源:视觉中国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骑行这项运动的影响力本身,都在以“居家时代”的生活方式为原点,从一小撮发烧友中开始向外扩大。
骑行最热门的时期,一些爆款车型甚至到了断货好几个月的地步。就在去年上半年,有媒体报道称一辆定价为4598的美利达95D24公路车,交押金两个月尚且提不到车,而闪电自行车线下店中售价近10万的一辆碳纤维避震公路车连样车都直接售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货。
然而,户外骑行从来就不是一项“真正的”大众运动。
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曾颁布过一项数据,在骑行热达到最顶峰的2022年,中国参与骑行运动的人数也不过才达到“近千万”。这意味着,即使在户外骑行运动最狂热的时候,100个人拥有的运动自行车也就不到1辆。放在总人口十几亿的中国,就像一滴水进入水中。
回复通勤,去虚火的丝瓜汤
“居家时代”结束后,随着每日通勤的生活状态回归,流行趋势再一次发生改变:牛马们重新回到牛棚,自行车没空骑了。
尽管体验过草原和人生旷野的牛马,已经彻底无法抹去自由留下的烙印,但肉身已然拴在工位上,注定很难再次获得居家时期好几个小时的整块时间,而骑行恰恰最需要的就是大段的连续时长。
比起休闲骑行,通勤问题才是上班族更急迫的痛点,无论是短距离通勤,还是衔接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大直径公路车都在逐渐变得鸡肋。放停车棚怕丢,放工位或家里又没有空位。
第七代Madone SL7 气动公路车/微博@Trek-崔克自行车
无处存放之余,短距离的城市通勤骑行运动量既不能满足运动需求,也难以在上下班高峰期间提速,没有任何一个爱好骑车的人能在汽车尾气、与疯狂电动车之间,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相较之下,方便携带的小轮折叠车提供了更灵活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城市生活,还是自驾旅行、露营等活动中,小轮车都变得越来越流行。
北京上班的林海最近也入手了一辆大行,虽然他已经有一辆一万多的闪电弯把公路车,但骑这辆闪电上班,他心疼,骑共享单车上班,他腿疼。
此前,林海对小轮车原本不屑一顾:性能普通,轮子小,骑不快。他的兴趣来自于一次露营,朋友邀请他一起去温榆河钓鱼,顺便带上了一辆大行D10。闲得无聊的他在朝阳绿道上试了试车,没想到比想象中好骑得多。这辆车能折叠起来放在后备厢里到处拉着走,也让他十分心动,毕竟,除了货拉拉,大概很少有车带上人,还能放下他那辆两米多长的闪电。
大行D10复古自行车
还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雨水变得太多了。
近几年,北方的降雨量多得出人意料,下雨天骑车既伤人,也伤车。雨天骑车容易感冒发烧,而自行车牙盘被雨淋透后,需要立刻做保养,否则容易生锈。公路车没有挡泥板,即便雨停,路边的积水没有干透,不小心骑过,也会把泥水甩到背上。这些不便,让本应是骑行旺季的夏季变得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自打2024年8月开始,市场需求就已经开始有了明显回落,小红书上,自行车“退坑”相关的帖子越来越多,二手平台上转卖大轮自行车的价格则一路猛跌,但上架周期却越来越长。
骑行的社交属性也在回归职场后彻底被剥离,这项运动的本质是孤独的,骑行时几乎没有相互交流的可能,与社交媒体营造的轻松时尚形象相去甚远。
而真正能坚持骑行这项运动的核心用户依然小众,根本无法支撑上游供应链庞大的产能。
资本热钱,涌进重资产供应链
但资方市场想不了那么远。过去几年中,热钱杀红了眼,趁着这股骑行热的潮流,急不可耐地钻进了自行车市场里。
和其它社交媒体爆火的消费单品不太一样的是,自行车是相对传统的重资产产品,需要大量前期开设和供应链的铺垫,一旦生产方过度乐观,产量超出市场消费能力,撤回前期投资根本不可能。
中高端自行车市场此前从未像这样崛起过,品牌商和经销商基于对市场“增长”的狂热预期,动用了大量资本和信贷进行高位囤积和盲目扩产。
以禧玛诺为首的高端零配件,在骑行热初期需求增大时,产能出现不足,这份稀缺性又进一步推高了供应链端的金融泡沫。
禧玛诺自行车配件
禧玛诺的企业财报堪称自行车市场的晴雨表。过去几年中,高端自行车零配件第一大厂禧玛诺的配件曾经一货难求,净利润在19到21年间快速增长,21年甚至达到了10亿美元级别,达到历史新高。然而,就在23年,禧玛诺的自行车配件业务利润从9.87亿美元大幅下降到4.34亿,近乎腰斩。
上游供应链利润下跌,反应的显然是市场需求的大幅回落。自行车价格腰斩的现象并不仅仅发生在国内,过去一年中,欧洲市场各地也存在价格战现象,多篇分析指出自行车行业存在严重库存过剩和现金流的压力,厂家和品牌为清库存而不得不选择降价促销,以提高销量和回笼资金。
因此,国内的Specialized和Trek等品牌大幅降价,甚至腰斩的,其核心目的同样是尽快去库存、回笼资金,而非单纯让利,即便参与了双十一活动,高端新款的降价幅度也仅达几百元,聊胜于无。
图源:微博@Trek-崔克自行车
有趣的是,“骑行热”的破产,是近年来一次罕见的在最现代、最非理性的极端情况下,带来的传统经济结局。
它没有像互联网泡沫那样,被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或持续烧钱的风险资本所扭曲,因此它的修正机制异常纯粹,完全遵循教科书上的库存周期和供需定律。
这恰恰印证了市场经济规律的强大:潮流可以创造泡沫,但只有真正的需求才能支撑产能。当潮流消退,市场就会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强制性修正。
不过,对普通的骑行爱好者来说,这显然是一次以低价购入高端装备的大好机会。
就像前两年的汽车价格战那样,对品牌商来说,是好几败俱伤的局面,但对当时买到了心仪车辆的消费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购物的天赐良机呢。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