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手术机器人进医保,只是政策下的蛋?

2021年9月7日 文/ 烟酰胺 编辑/

纳入医保,可能是“手术机器人”全面替代医生手工操作的开端。

8月最后一天,天智航公布: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所支持的手术及一次性配套耗材纳入北京医保。

这是中国第一次将骨科手术机器人纳入省级医保。

骨科手术要求很高,年轻骨科医生最怕的就是“第二生命曲线”的脊柱手术。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做这类手术同样如履薄冰。但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骨创伤病例逐年增加,而且年轻人的脊柱性疾病也愈发突出。手术需求增加,机器人的应用也被提上日程。

手术机器人从亮相至今已有多年,一直在边缘徘徊。今年4月以来,上海、北京两个一线城市都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一个做腔镜,一个做骨科。

无影灯下,真的就此迎来了机器人时代吗?

01 研发成本高,变现难

健识局注意到,北京纳入地方医保的天智航骨科机器人、上海纳入地方医保的达芬奇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都是这两个城市当地企业生产或引进的产品。

显然,地方扶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腰椎骨折为例,向腰椎关键节点打钉是常见治疗手段。人工手术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入钉稍有差池都可能导致患者瘫痪。手术机器人可以准确规划入钉路径,减少误差;同时手术出血量少,创伤小,患者一周之内就能基本恢复行走功能。

以临床运用来分,手术机器人主要包括腔镜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等。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分额最大,不过整体规模也很小。西南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3.18亿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0.43亿元。

图源:西南证券

手术机器人的最大优势,在于解决人工难以操作的环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最大的优势是做前列腺手术。前列腺手术被公认是微创泌尿外科最困难的手术之一,非常容易伤到迷走神经,机器人则可以规避这一点。

但不是所有手术机器人都能找到解决痛点的“代表性手术”,而且机器人的研发费用很高,应用面推不开的话,企业很难长期维持。

据天智航招股说明书,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2128万元、366万元和3416万元。即将上市的微创医疗机器人处境相似,2019年和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6980万元和2.09亿元。

巨额的投入意味着定价不菲,手术机器人售价往往高达千万元。更重要的是,一些手术机器人技术智能化程度不够、精确度不高,很多医生也不习惯使用新技术。

中国本土的手术机器人陷入“成本高、卖不出去”的死循环,没有政策扶持,很难发展起来。

02 政策扶持面期待扩大

其实,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一直是有的。

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引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发布,《通知》中明确,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其中,医用机器人便在重点发展项目之列。

2017年,工信部和卫健委联手发布《关于组织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的通知》,号召国内各大医院引进骨科手术机器人。今年2月,工信部又发布了《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的征求意见稿,提出“推进手术机器人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规范应用”。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征求意见稿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相关医疗装备在医保支付、收费定价等方面先行尝试,推动相关产品的推广和使用。

这或许是北京和上海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的动因之一。

今年4月,上海公布了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的消息,手术项目限于前列腺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子宫全切术和直肠癌根治术四种。今年7月,北京医保局对天智航进行了调研。8月末天智航机器人被纳入医保。此前天智航在广东江门进入医保报销。

与上海相比,北京没有限定天智航机器人能报销的手术种类。

这类地方政策能否推广到更大范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上市可用于腔镜手术的机器人产品有6种,均来自于跨国企业。不过,由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打开了腹腔镜手术的局面,国内也有一些企业跟进,如微创机器人、威高机器人、康多机器人。

骨科领域的入局者也在不断增多。目前,国内已上市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有MAKO-Styker的RIO、美敦力的Mazor X、捷迈邦美的ROSA、Think Surgical的Tsolution one,只有天智航的天玑是国产品种。微创、键嘉、元化智能、深圳鑫君特以及和华睿博等国内企业在骨科机器人领域有研发。

最早进入中国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到2020年底时,国内约有140台的装机量;而天智航2017年至2020年售出机器人大约110台。

地方医保如果只扶持这两家企业,显然对其他机器人不怎么公平。

要注意的是,手术机器人是个体化很强的技术,医生一旦熟悉之后,就很难被替代。有点类似于PET-CT、核磁等大型设备。补贴政策引导市场和医院使用特定产品,后来者便很难“插队”。

当然,眼下局势未定,随着5G、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让后来者有更多技术迭代的机会。就当下而言,手术机器人的医保准入,还是应当有更公平的选取规则。

文丨烟酰胺

设计丨莫羽汐

运营丨薄荷

每天两篇深度稿件,解码医药健康